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孩子在杂货店的某个区域会吵着想要他们喜欢的物品。
然而,不同时代的父母应对孩子发脾气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1950年代和60年代,父母可能会打他们。而在1980年代和90年代,父母可能更倾向于把孩子禁足或让他们反省一段时间。
如今,你可能会看到父母蹲在地板上,告诉孩子,他们理解孩子因为没能得到想要的麦片而感到沮丧,他们的感受是合理的,但我们不能在商店里大喊大叫,然后让孩子在Cheerios和Mini Wheats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现代的育儿方式——无论你称其为温和育儿、积极育儿还是尊重育儿——都聚焦于认可孩子的感受以及挑战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中心。
受到一些知名育儿影响者的引导,如"Big Little Feelings"、Dr. Becky和Janet Lansbury,如今许多父母比自己的权威父母更加尊重孩子、反应更加温和。不过,最近这种趋势发生了转变,疲惫不堪的妈妈、爸爸、监护人和专家开始质疑温和育儿风格是否对他们自己来说过于苛刻。
"不管我们做什么,感觉我们都做错了。" Christine Organ 上周在育儿新闻网站 Motherly 上写道。
"它确实给父母带来了不应有的压力,因为每次都必须做到正确,这根本不可行。"一位撰稿人在育儿网站 What To Expect 上被引述说道。
34岁的 Miora Randrianasolo 住在渥太华,她表示,最初她被温和育儿的理念吸引,因为这种方式不同于她在马达加斯加文化中长大的方式。她认为这是避免她四岁和七岁女儿受到创伤的最佳方式,她告诉CBC新闻。
"然而,我觉得我太不知所措了,因为我的孩子很有主见,说服他们或温柔地说‘不’需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我筋疲力尽了,”她说。
"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如果从长远来看我失去了理智,我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
压力过大
今年8月,美国公共卫生署长在一份新的公共卫生建议中警告说,现在的父母因为不断与网络上的育儿策略作比较,感到精疲力竭且"永远跟不上"。
而温和育儿无处不在。"Big Little Feelings" 这个面向幼儿的专家账号在Instagram上拥有350万粉丝,他们指导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广泛分享的表情包鼓励使用“time ins”花点时间代替“time outs”暂停。
影响者们在Instagram上使用#温和育儿(#gentleparenting)的标签分享了近100万条帖子,在TikTok上有17万条帖子,且该词在加拿大的Pinterest用户中也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最近在《PLoS ON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同行评审研究发现,在他们调查的自认是"温和父母"的家长中,有三分之一报告了倦怠感和育儿不确定性。这项定性分析并未将这些特定感受与非温和父母进行比较,但作者确实注意到,温和父母会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提出这些自我批评。
例如,研究中的一位自认为是温和父母的母亲写道:"我正在为宝贵的生命而坚持下去。"
"追求严格的育儿标准,加上社交媒体上关于照顾孩子的正确或错误方式的信息过载,使得许多父母质疑他们与家人每时每刻的互动。"研究作者在7月发表的研究中写道。
现代育儿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发布了一项健康建议。父母们表示这是早该提出的问题。
该研究只对100位拥有两到七岁儿童的美国父母进行了采样,无法代表所有父母,但作者指出,这是首次系统地研究温和育儿究竟包含什么。
他们确定了三个主要主题:“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调节他们的情绪,并对孩子表达情感和身体上的关爱。”
卑诗大学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同时也是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医生的 Ashley Miller 博士说道。从理论上讲,这一切都很棒。她补充说,许多来自温柔教养和依恋科学的概念对儿童的发展有益。
但某些育儿方法存在误解,认为必须全盘接受,而这给父母带来了太大压力,实际上对孩子没有帮助,也不切实际。”她说。
你如何理解温和育儿?
Miller 所说的这种误解在许多关于温和育儿的在线讨论中显而易见。批评这种方法的人常常取笑那些从不对孩子说不或提高嗓门的“过于宽容”的千禧年父母。
影响者 Olivia Owen 在一则讽刺千禧年育儿的视频中重复道:“你是特别的,你是完美的,你是安全的!”该视频在宜家Ikea中孩子情绪崩溃时,她请求孩子同意抱他,获得了260万次观看。
很多人误解了“温和”真正意味着什么,温哥华的育儿教练兼顾问 Julie Romanowski 说道。实际上,设定界限和适当的纪律是这种方法的核心,但父母可能认为他们在每个情境中都需要“温和”。
“温和育儿的压力已经让父母注定会失败,因为他们甚至不确定该如何实现它。” Romanowski 说道。
主流育儿从一种完全权威的风格转向几种不同的更宽容的风格,导致许多父母“迷失和困惑”,她补充道。
“有这么多的专家,我们大体上都在说同样的事情,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这是你该说的,这是你该做的。’
“孩子的感受不应束缚我们”
Romanowski 和 Miller 都同意,答案介于两者之间。仅仅认同情感是不够的——这种方式行不通,而且令人筋疲力尽。
“父母有时候需要做那个‘坏人’。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 Miller 说道。“孩子的感受不应束缚我们。”
这对孩子也不好,她补充道,解释说孩子需要与父母发生分歧的时刻,学习在关系中争论并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这个过程被称为“破裂和修复”。
即便是被称为“千禧年育儿专家”的临床心理学家 Rebecca Kennedy,最近也在接受《福布斯》(Forbes)采访时表示,父母们在听到要不断对孩子表示同情后,难以设定界限。她多次强调她的新育儿模式是“坚韧的”,而不是温和的。
“我并不温和,也不苛刻,我是坚韧的,”她上周告诉《福布斯》。
Randrianasolo 表示,她试图在与女儿们的育儿过程中找到中间地带,表示自己尝试百分之百地做温和父母实在太难了。现在,她说她尝试选择自己的时刻。
“我还融入了我文化中那些成功的育儿方式,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避免创伤,但不会为所欲为。”